商品訊息描述:
作者:on.cc東網-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agk 黑色柳丁
日前,立法委員打算修法,將飯店或餐廳等服務業在訂價中加收的服務費,納入員工法定薪資,引爆資方強烈不滿,指控此乃另一種一例一休,根本是要逼死企業。
?
說到服務費,相信不少人應該跟我一樣,都以為就是給餐廳服務人員的費用,不然幹嘛在正式的餐點金額之外,還要另外加百分比收取?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越來越多餐廳設置服務費這個收費項目?記得二、三十年前會另外收服務費的服務業並不多,而今卻已然成為常態,但凡想標榜自己有品味或高級的餐飲飯店零售業,大多會加收服務費。
而且,不管是服務良好的高級餐廳,還是死背一堆贅詞的服務話術的偽高級連鎖餐廳,加收的服務費比重都一樣,且都是強制性,基本上不能不給(除非是有特殊優惠可以減免)。
如果飯店或餐廳收取的服務費不是給服務人員,仍是歸入企業整體營收,讓企業主統籌分配調度,那麼,為何許多服務業要多此一舉,從原本餐點金額中再分拆出一個服務費項目來收取?
如果不是稅務或會計帳上能有特殊優惠(據查似乎並沒有,服務費仍得計入營業額之內),那麼,某種程度的巧立名目,以「服務費」之名魚目混珠,混淆消費者的認知。
讓消費者誤以為服務費是專門給服務人員的補貼(這是為什麼有許多客人覺得自己所受到的服務對待很差時,不想支付服務費),好讓消費者降低支付的抗拒,同時可以讓餐點的實際金額向上拉升而減輕消費者支付上的心理抗拒。
舉例來說,三百六十元的餐點,加一成服務費之後已經來到三百九十六元,將近四百元。兩個產品定價給消費者的價格定錨感受大不相同,三百六十元在心理上較為趨近三百五十元,四百元則進入另外一個心理門檻(通常來說,價格越高消費意願就越低)。
等於服務業透過服務費的設定,巧妙的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支付的實際金額,少了一成,而且台北GIA鑽石收購是付給面對面和我們有實際互動的服務人員(實際上並沒有)。
台灣的服務費,應該是挪借歐美的小費制度的一種偷換概念定義,讓消費者誤以為這筆收入會支付給服務人員,因為在歐美許多餐廳的服務人員都只享有最低薪資,而是靠不成文習慣的小費賺取實際收入。
台灣雖沒有給服務生小費的文化慣習,卻有餐廳的不成文硬性規定的服務費制度,且如今大家都知道,這筆收入並不會進入服務人員的口袋。
是以,政府打算修法將此筆收入專款專用,不再讓餐飲業者魚目混珠固然是好事,不過,真的修法之後,下有對策的餐飲業只怕會直接廢除這個名義上的服務費制度,改為直接將原本另計的服務費列入餐點費用。
就算搭配會計帳制度的修改,讓這筆金額可以免稅甚至獲得稅賦優惠,願意因此而改弦易轍的服務業者,恐怕也不多。
我在想,政府也應該知道修法之後餐飲業不會乖乖將服務費交給服務人員,應該會朝廢除服務費制度的方向調整(實際上也不是每一家餐廳都有設置服務費),以此改掉服務費這項偷換概念定義的陋習,遏止服務業的企業主假服務費之名收費之實的劣質慣例。
曾經網路上有人說,歐美的小費制度是剝削客人來照顧服務人員,台灣的服務費制度則是同時剝削服務人員跟客人來滿粉刺軟化水足老闆。
無論如何,是該想辦法廢止餐飲業利用巧立名目的服務費制度剝削消費者與服務人員,讓真實的餐點成本反映到產品定價上的時候了。
不要讓服務費成為企業主利用人性心理的捷思偏誤,剝削消費者與服務人員的陋習,還敢反過頭來指責政府不該修法將服務費落實到員工薪資。
?
更多東網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